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李文瑶】2025年,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步伐正从“产品输出”迈向“技术赋能”。“活下来的中企去出海,一定具备足够竞争力。”在近日举办的阿里云中企出海大会上,广汽集团数字化部资深架构师王麒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这也折射出中国企业对全球化竞争的新自信。
从东南亚到欧美,从传统制造到AI视频生成,中企正以技术驱动、合规先行、生态协同的“中国方案”,进行全球化业务布局。智能时代下,中企出海正在形成新的底层逻辑:云计算与AI不仅是基础设施,更是撬动全球市场的战略杠杆。
技术外溢成中企出海新动力
当前中企出海不再仅依赖成本优势,而是依托国内市场竞争中培养出的综合竞争力。“此前,外资入华是‘高水位向低水位流动’;如今中企出海,是技术平视下的综合优势竞争。”阿里云智能副总裁、公共云事业部首席架构师韩鸿源如此总结中企全球化进程的质变。
过去十年,中国市场的庞大规模与激烈竞争,倒逼企业锤炼出独特竞争力。以广汽为例,其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技术已迭代至第四代,国内市场的“内卷”反而成为出海底气。“在国内活下来的企业,出海就是降维竞争。”广汽集团数字化部资深架构师王麒钧直言。
爱诗科技联合创始人谢旭璋则从AI视频赛道印证这一趋势:中国团队以Meta 十分之一的算力成本,打造出全球月活超1500万的视频生成平台PixVerse,中国视频技术与产品力,已从追赶者变为定义者。
据谢旭璋介绍,爱诗科技在去年发布了有六代模型,每一代都有巨大的提升。到目前为止,其大模型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生成速度最快、质量最高的视频大模型之一。同时在生成效率上,已经把高质量的模型压到了全球最快,大概5~10秒时间便可生成一个5秒镜头。
云计算:全球化“水电煤”,破解出海难题
“自建IDC就像柴油发电机——费力、低效且过时。”王麒钧以广汽实践为例:海外业务全量上云,仅泰国工厂因产线本地化保留小规模IDC。“算清TCO(总拥有成本)后,上云是唯一选择。” 据测算,自建万卡集群需数十亿元投入与漫长验证周期,而阿里云即开即用的弹性算力,让车企在出海过程中可聚焦主业。
韩鸿源进一步指出,云计算不仅是资源供给,更是技术能力的“集大成者”。以自动驾驶训练为例,万卡集群的核心难点在于“万卡协同效率”,而这需要长期业务验证与算法优化。“云计算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在新市场里开拓业务的最好支撑手段。”韩鸿源认为:“今天云计算不只提供存储计算网络等这些基础设施类的服务,还提供技术能力。”
而在政策合规方面,云计算提供了最高效的解决方案。“合规不是选择题,而是生死线。”王麒钧透露,广汽与阿里云就欧盟GDPR合规进行过多轮技术对接,从数据存储到风险整改全链路打通。
目前,广汽集团采取阿里云规划的“区域中心+国家站”混合架构,解决了合规难题,海外车联网系统已在阿里云上建设完成。王麒钧表示,在中东地区,广汽车联网系统采用阿里云Lindorm大数据引擎后显著提效。
多云部署是伪命题,本质是技术适配问题。王麒钧坦言,广汽选择阿里云的核心原因在于“技术栈一致性”——国内已验证的Lindorm多模数据库、边缘计算方案可直接复用于海外,降本幅度明显。韩鸿源则认为,混合云的关键在于“技术无缝衔接”,而非简单资源堆砌。
区域化破局:边缘计算成新抓手
据了解,5G与IoT普及催生本地化算力需求,2025年边缘云市场规模或破千亿元。据IDC预测,2025年中国边缘云计算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
边缘计算、混合云部署、AI深度整合将成为中企出海的下一阶段重点。
“中企出海不是‘欧美中心论’,而是多点开花。”韩鸿源指出,东南亚因地理与文化邻近性成为首站,但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增速已超预期。针对这些区域,阿里云正加速边缘节点建设——在中亚、非洲等IDC覆盖薄弱区,以轻量级节点实现低延迟、低成本覆盖。
韩鸿源介绍,中国云计算的全球化布局已具备与国际厂商公平竞争的技术能力,尤其在开源技术与云托管结合的场景中已经具备竞争优势。
在韩鸿源看来,云计算的本质不仅是资源供给,更是技术能力的输出。云服务通过降低高可用性、多区域部署等技术的使用门槛,帮助出海企业快速适应新市场,尤其在合规层面提供基础支撑。
“用云和AI的企业,本质是在投资‘确定性’。”韩鸿源总结道。当技术普惠与生态协同成为标配,中企出海的下一程,注定是一场“高维竞争”——不再拼价格与规模,而是拼技术密度与全球化敏捷度。
正如爱诗科技联合创始人谢旭璋在揭示产品面世第一天就定位在全球市场时所言,第一天就直面全球竞争,才是中国创新的终极试炼场。他表示:“我们希望直面全球最好的大模型研发厂商以及应用的团队,我们希望去面对最广泛的受众。”